北京合生汇的喧嚣似乎永远停不下来。周末下午,商场里人潮涌动,声浪一波接一波地袭来。我站在扶梯上,突然瞥见五层转角处一抹素雅的木质招牌——”山喜之手作“。那古朴的字体和周围闪亮的霓虹形成鲜明对比,像是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
推开原木色的店门,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雅的茶香。店内的装潢让我瞬间忘记了身处商场:粗粝的夯土墙面,手工编织的竹帘,几株姿态优雅的绿植点缀其间。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央的茶台,一位小姐姐正在专注地碾茶,动作行云流水,仿佛在进行一场静默的仪式。
“您好,想喝点什么?”店员轻声问道。我抬头看向菜单,每一款茶饮的名字都像一首小诗:”山岚雾霭”、”竹林听雨”、”露染青苔”…最终,我的目光停留在”抹茶芭乐茉莉”上。
等待茶饮的间隙,我细细打量这家店。左侧的展示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茶叶罐,标签上手写着产地和采摘时间;右侧的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,描绘着采茶人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劳作的场景。角落里,一位穿着素色棉麻裙的姑娘正捧着一本书安静阅读,阳光透过竹帘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“您的抹茶芭乐茉莉好了。”店员将茶饮轻轻放在我面前。这杯茶美得让人不忍下口——底层是鲜艳的芭乐果肉,中间过渡着茉莉茶汤,最上层是翠绿的抹茶奶盖,三种颜色自然交融,像极了一幅写意山水。我小心翼翼地啜饮一口,先是抹茶微苦的醇厚,接着是茉莉的清香,最后芭乐的清甜在舌尖绽放,层次分明却又浑然一体。
正当我陶醉在这奇妙的口感中时,店员又推荐了招牌”荔浦芋米麻薯”。这款热饮捧在手里暖暖的,揭开杯盖,芋泥的香气扑面而来。用木勺轻轻搅动,能感受到麻薯的绵软质地。入口的瞬间,荔浦芋头特有的香甜在口腔中化开,米麻薯Q弹有嚼劲,温润的口感让人想起小时候外婆熬的芋头粥。
店里循环播放着古琴曲《流水》,琴音淙淙,与茶具轻微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。我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从包里掏出带来的《茶经》。阳光透过竹帘洒在书页上,茶杯上升起袅袅热气,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慢了下来。
邻桌来了一对母女,小女孩好奇地看着老师傅碾茶。”妈妈,那个小姐姐在做什么呀?””他在给我们做好喝的茶呢,就像变魔术一样。”这样的对话让我会心一笑。在这个充斥着速食文化的时代,能让孩子亲眼见证一杯茶饮的诞生过程,是多么难得的教育。
离店前,我特意和茶艺师聊了聊。她来自福建武夷山,家里三代制茶。”现在年轻人总说茶饮,其实我们中国人喝了几千年茶,最讲究的就是’手作’二字。”她边说边展示着传统的茶筅,”你看这个动作,看起来简单,但要打出绵密的茶沫,得练上好几年。”
走出店门时,夕阳正好斜照在”山喜之手作”的招牌上。回望这家小店,它就像都市丛林中的一处精神驿站,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东方茶道的精髓。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需要偶尔放慢脚步,像对待一杯手作茶饮那样,细细品味生活的本真滋味。